AI时代,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1-19浏览次数:10

在人工智能重塑产业与教育形态的当下,作为东北地区应用经济学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点,辽宁大学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

面对AI对社科领域的冲击与机遇,校长余淼杰强调了“术与道”的辩证关系:人工智能是提升效率的“术”,而社会科学提供指导实践的思想与“道”二者绝非替代而是互补。辽宁大学以“破立并举”推动学科改革--停招不适应时代的专业,扩容优质本科教育,同时布局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AI+方向,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新文科、新工科融合中探索地方高校的转型路径。

“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余淼杰表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判断、提出创新思想的人才,始终是社会需求的核心。辽宁大学的探索,不仅关乎一所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方向,更试图为同类院校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服务区域振兴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要谈AI对社科的影响,首先得明确经济学、商学的核心目标:一是做好科研二是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前提是通过教学与科研,让学科水平对标“双一流”、接轨世界一流,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机遇来看,“AI+”已深度渗透生活,从通用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等新形态,都在深刻影响现实经济。对教育而言,这要求我们的师生具备研究“AI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赋能地方经济”的能力。

辽宁大学的比较优势首先在于“综合性+特色学科”的双重属性。作为省属“双一流”高校,我们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术等全学科门类,文科底蕴深厚;尤为重要的是,辽宁大学的经济学,特别是应用经济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双一流”学科。过去三年,该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显著进步。具体来看,这一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才引育,在经济学科双一流建设上,辽大培育了国际经济学会会士和全职引进了外籍计量经济学会会士,人才梯队实力显著提升;二是科研突破,过去三年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6篇,对标一线985高校也不逊色;三是智库价值,我们的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央与地方政府采纳,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切实的智力支持。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是互补关系。大学培养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技术或编码能力,而在于是否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文科理科学生都应掌握思考的方法,具备独立判断力,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知,辽大推动的交叉融合,绝非“用AI替代社科”而是“用AI加持社科”。

摘编自:澎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