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内涵意蕴与生成机制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1-09浏览次数:10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正迎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性机遇。该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内涵意蕴与生成机制,为打破长期以来学科领域对西方概念的依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研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并非普通术语,而是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知识体系具有“主体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凝聚为“三重意蕴”

第一重是“中国底蕴”,即概念必须根植于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实践并体现中华文化价值观。例如“立德树人”“双一流”“课程思政”“大先生”等,既回应了中国高教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第二重是“世界意蕴”,强调概念应具备全球视野与普遍意义,能够为人类高等教育知识体系贡献新概念、新智慧。如“素质教育”已成为国际通用的Suzhi Education“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组织科研”等理念,也为全球高教治理提供了中国思路。

第三重是“学科合蕴”,即概念应凸显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衔接理论与实践,成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石。这类概念既包括“大学”“学术自由”等基础性概念,也包括如“金课”“新文科”等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中层概念。

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高等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生成是一个以“文化动力”为核心的动态概念化过程,并呈现出“古与今”“中与西”“理与实”三重逻辑的交织作用。

“古与今”的维度上,传统概念如“大先生”“立德树人”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在“中与西”的对话中,西方概念如“书院制”“大众化”经过本土化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而在“理与实”的循环中,实践性概念如“金课”“新工科”通过理论提炼,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概念。

研究团队提出,标识性概念的生成需经历五个关键环节:

以文化差异确定概念对象,聚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考制度”;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叙事提炼本质属性,在反映中国特色的同时,保持与世界高教本质的同一性;以高等教育学符号母本选择适切词汇,善用“思政”“意志”等具有文化基因的汉语思想词汇进行构词;以国际话语力为导向明确概念解释关系,构建融通中外的概念体系;以社会话语力为核心推动概念重构,通过与公众日常知识对话,增强概念的社会认同与实践活力。

研究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建构,既要避免“闭门造车”,也要防止“概念悬浮”,而应在彰显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对话。未来,应着力打造“可通约的差异性话语”,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议题——如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融合、终身学习体系等——转化为概念创新的生长点,推动“中国概念”走向世界。

该研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界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随着越来越多植根本土、放眼世界的标识性概念被提炼与传播,中国高等教育学不仅将夯实自身的学科根基,更将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