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长三角高校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1-06浏览次数:10

教育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研究指出,长三角地区在继续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仍面临政策执行不均、资源分配失衡、技术支撑不足、校企合作不深等多重挑战。研究表明,应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推进技术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路径,推动长三角高校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随着国家持续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继续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力转型、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其高校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竞争力,更对全国教育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域一体化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为全面了解长三角高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团队对区域内500名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受访者对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表示认可,但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问题。例如,约27.2%的受访者认为教学设施非常不足,部分地区高校设施陈旧,难以支撑现代化教学需求。此外,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资源集中,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师资匮乏、课程单一等困境。

在教育形式上,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已成为主流,占比达46.2%。校企合作方面,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目前合作仍停留在部分合作阶段,缺乏深度与广度。学习效果评估中,虽有超过半数学生认可继续教育带来的职业技能提升,但也有近两成受访者认为成果不显著,反映出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四大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区域性教育资源平台,推动师资、课程、设施等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强化政策与标准协调。长三角应率先建立跨省市继续教育认证与学分互认体系,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推动学历互通、资质互认,增强教育服务的流动性与灵活性。

三是加强技术与平台支持。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统一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学分认证透明化,提升教育质量与学习体验。

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企业订单式培养+终身学习服务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增强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与就业导向。

研究指出,通过上述路径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教育一体化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标准统一、技术平台智能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多重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也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进一步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落地见效。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长三角高校继续教育的一体化探索,正成为全国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未来,随着资源共享、政策协同与技术赋能的深入推进,长三角有望构建起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全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