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缓解人工智能职业替代风险吗?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该研究基于7207份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数据,系统揭示了教育在应对AI职业替代中的核心作用——仅接受基础教育者面临0.57的AI替代风险,而高等教育群体风险可降至0.37,且这一缓解效应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中最为突出。研究同时指出,当前教育主要通过强化数学运算、阅读等传统认知技能降低替代风险,非认知技能培养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为AI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关键实证依据。

背景:AI重构劳动力市场,全球面临“技术性失业”挑战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冲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数据显示,AI技术的变革速度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10倍,规模超300倍;世界银行更预测,到2050年全球50%的工作岗位将因自动化消失。在我国,此前研究表明超59%的劳动力面临较高AI替代风险,其中程序性、非技术类岗位首当其冲。

“前三次工业革命中,教育通过培养适配技能化解了技术失业危机——如数字革命时期加强计算机技能培训。”研究负责人吴青副教授指出,“但在AI时代,教育是否还能扮演‘安全阀’角色?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产业的效果是否有差异?这些问题亟待实证回答。”

核心发现一:教育分层效应显著,高等教育成“抗替代”关键

研究团队采用国际主流的Frey&Osborne(2017)AI替代率估算方法,结合CFPS2020数据,对18-65岁在职人群的替代风险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水平与AI替代风险呈显著负相关,且分层特征明显:

基础教育群体(义务教育及以下):AI替代风险高达0.57,意味着超半数工作内容可能被AI取代,该群体占样本总量的46.99%;

中等教育群体(高中/大专):替代风险降至0.43,占样本的37.24%;

高等教育群体(本科及以上):替代风险进一步降至0.37,尽管该群体仅占样本的15.76%,但抗替代能力显著更强。

更值得关注的是,所有教育层次内部均呈现“双峰极化”特征——即每个群体中都存在对AI替代“高度敏感”和“相对抵抗”的两类人。“这说明即使是高学历者,若技能与AI功能重叠,仍可能面临风险;反之,低学历者若掌握AI难以替代的技能,也能降低威胁。”清华大学王传毅副教授补充道。

核心发现二:产业异质性突出,第二产业教育缓解效果最强

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产业的差异,发现教育对AI替代风险的缓解作用存在显著“产业边界”:

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教育的“抗替代”效果最显著。基础教育群体替代风险达0.72(三类产业中最高),中等教育降至0.57,高等教育进一步降至0.46。“这是因为第二产业自动化程度高,对技术操作、系统维护等技能需求迫切,教育能直接匹配这些需求。”吴青解释道。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等):教育缓解效果较弱。基础教育群体替代风险为0.41,高等教育仅降至0.34,降幅远小于第二产业。研究认为,第三产业依赖人际互动、情感理解等能力,而当前教育在这些领域的培养尚显不足。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等):教育与替代风险无显著关联。基础教育群体替代风险为0.36,中等教育降至0.22,但高等教育反而升至0.48。“这与第一产业AI应用门槛高有关——如精准农业技术需巨额资本投入,尚未普及到核心作业流程,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核心发现三:认知技能是关键中介,非认知技能培养待优化

为探究教育降低替代风险的“内在逻辑”,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认知技能(如数学、阅读、信息技术)与非认知技能(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

认知技能有效,数学运算作用最突出:全样本中,数学运算能力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即教育通过提升数学技能,能间接降低21%的AI替代风险;阅读技能(9.05%)、外语能力(8.49%)、信息技术(6.01%)也发挥显著作用。分产业看,第二产业中数学运算(21.39%)、第三产业中信息技术(13.63%)的中介效应尤为突出。

非认知技能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全样本分析显示,人际交往、上进心、社会参与等非认知技能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更意外的是,教育提升的“自信心”反而使替代风险略微增加0.9%。“这可能是过度自信导致个体忽视AI威胁,放弃学习新技术,形成‘技能错配’。”匡婕解释道。

研究启示:AI时代教育改革需聚焦“技能升级+终身学习”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为教育改革提出三大方向:

强化产业适配的技能培养:针对第二产业,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教育,提升技术操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针对第三产业,增加人际互动、情感服务等“AI难替代”技能的课程比重。

重构非认知技能培养体系:当前非认知技能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需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自我调节学习(SRL)等模式,重点培养创造力、团队协作、适应性等素质,避免“盲目自信”陷阱。

推广终身学习模式:借鉴新加坡“SkillsFuture”政策,构建灵活学习路径——如为在职者提供在线职业培训、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帮助劳动力持续适配AI时代的技能需求。“终身学习不是‘补充教育’,而是AI时代抵御替代风险的核心策略。”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