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高校全球发展战略:现实背景、价值立场与实施路径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0

该研究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博弈等挑战,首次系统提出“责任驱动”的全球发展框架,从“人的全球化、制度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三维破解高校全球发展难题,为“双一流”高校成为“全球公共福祉贡献者”而非“排他性竞争者”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方案,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全球治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蓝图。

背景:逆全球化下的“两难”——“双一流”高校全球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双一流”高校的全球发展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节点。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国际局势与国内政策,清晰勾勒出这一复杂图景:

1.三大挑战:逆全球化、地缘政治、民粹主义层层施压

逆全球化冲击国际化根基:2016年以来,欧美右翼民粹势力崛起、单边主义抬头,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教育交流。数据显示,全球国际学生数量增长率从2019年的6.7%骤降至2021年的0.2%,中国2021年出国留学人数较2019年下降3.6%,学术流动意愿显著降低。

地缘政治加剧合作不确定性:以中美博弈为代表的大国竞争向教育领域延伸,美国通过限制中国师生入境、封锁学术合作通道等方式遏制中国高校发展。研究指出,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战略若持续,将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与西方顶尖大学合作的难度。

民粹主义侵蚀开放理念:新冠疫情后,部分国家将疫情政治化,煽动民族对立,导致来华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数量大幅下跌——2022年虽回升至11.41万人,仍低于2015年的12.49万人。民粹主义带来的信任赤字,成为国际交流的长期障碍。

2.三大机遇:全球化大势、全球治理需求、中国担当提供新空间

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研究引用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变平”理论与吉登斯“现代性转型”观点指出,科技创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正推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大学作为“知识策源地”,在促进人员、知识全球流动中不可或缺。

全球治理亟需高校“扛责”: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凸显,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教育列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关键。但当前全球治理存在“赤字”,以联合国职员为例,2023年中国职员仅1647人,占比1.2%(排第22位),“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全球治理人才、提供学术解决方案上大有可为。

中国和平发展搭建新平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要求“双一流”高校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深化国际科学合作。中国作为“全球化推动者”,为高校全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国际话语权基础。

核心价值立场:跳出“竞争陷阱”,确立“责任驱动”的全球发展观

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以排名为导向、以利益为驱动”的高校全球发展逻辑,提出三大核心价值立场,为“双一流”高校锚定方向:

1.责任驱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不应是‘排他性竞争的胜利者’,而应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周作宇教授强调。研究指出,“双一流”高校需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既要心怀“国之大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更要突破狭隘民族主义,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使命——通过组建跨国学术共同体、世界青年共同体,攻关“卡脖子”技术、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在服务全球公共利益中赢得国际声誉。

2.世界主义:超越“国家利益至上”,守护全球公共利益

研究批判了“极端国家主义”将大学异化为“竞争工具”的倾向(如二战时期德日大学沦为军国主义工具),提出大学应遵循“世界主义取向”:尊重知识的“普遍性”(知识无国界)与“共享性”(知识需全球传播),通过全球公民教育培养“兼具民族认同与全球视野”的人才。正如洪堡所言:“大学实现其目标,即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国家目标”,兼顾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3.“美美与共”:构建平等包容的跨文化交往立场

针对文化交流中的“两种误区”(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研究提出以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文化立场:既不将中国文化凌驾于他国之上,也不陷入“价值虚无”的相对主义;而是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为纽带,开展建设性对话。例如,在国际合作中,既展示中国教育经验,也吸收他国优秀成果,实现“双向互鉴而非单向输出”。

实施路径:“三维全球化”破局,推动高校全球发展落地

为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实践,研究提出“人的全球化、制度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三大实施路径,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框架:

1.人的全球化:提升师生“全球胜任力”

全球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能力升级”。研究建议“双一流”高校从三方面发力:

培养全球视野:开设全球公民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传递“世界主义”与“美美与共”理念,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

强化实践能力:提供国际组织实习、跨国调研等机会,让师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如参与非洲扶贫、东南亚环保)中提升跨文化适应力;

平衡身份认同:引导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既懂中国,也懂世界”——既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又能理性看待异文化,避免“文化自卑”或“文化自大”。

2.制度全球化:推进“制度型开放”,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制度是破解全球合作‘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研究指出,“双一流”高校需从三层次推进制度创新:

夯实内部治理基础:制定全球发展战略规划,赋予院系更多国际化自主权,建设专业化外事队伍,以“自下而上”的模式激发基层活力;

对接国际标准:推动专业认证、课程标准与国际接轨(如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建立学历学位互认机制,打造“留学中国”质量品牌;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发挥智库作用,研究国际规则(如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策,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向“公平、开放”方向变革。

3.技术全球化:以数字化破解“流动障碍”,赋能全球发展

针对物理流动受限的现实,研究提出“数字化是全球发展的新动能”,具体包括:

数字化人才培养:搭建全球数字学习平台,开发慕课、微证书课程,为全球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建立虚拟校园社区,通过线上学术活动、文化交流,打破地域限制;

数字化学术合作:举办线上国际研讨会,扩大学术辐射范围;搭建“国际联合研究开放平台”,联合攻克全球性难题(如新冠疫苗研发、碳中和技术),推动“开放科学”发展;

数字化风险防范:警惕技术崇拜、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问题,建立数字伦理监管体系,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全球技术治理难题。

摘编自:《高等教育管理》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