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矛盾和实践路径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在教育强国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激活创新动能、促进区域均衡的核心议题。研究基于器物-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系统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四对核心矛盾,并提出针对性实践路径,为破解发展瓶颈、构建良性互动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该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开展,聚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求,指出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在器物层面,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战略需求不相匹配,突出表现为高层次人才分布失衡,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仍低于国际一流湾区,高校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难以满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在制度层面,政策体系建设滞后于区域发展升级,现有政策存在结构失衡、功能单一等问题,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出台的协同政策因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实施效果未达预期;在实践层面,高等教育路径依赖与区域转型目标存在冲突,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布局的惯性难以快速响应区域多元化发展需求;在文化层面,高等教育文化的稳定性与区域创新驱动的求变性形成张力,既可能构成发展阻力,也潜藏着创新机遇。

针对上述矛盾,研究团队提出三大实践路径。一是强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与能力,通过优化区域内高校资源配置,推动核心城市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同时聚焦区域需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效能,为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加强高等教育政策与区域经济、文化等政策的协同衔接,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鼓励高校突破路径依赖,通过数字化转型、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路径创新。三是深化高校文化的中国特色与国际传播,推动本土文化与国际话语有机融合,借助京津冀、长三角等开放区域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创新文化交流互鉴,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优化资源配置与政策供给,搭建跨区域协同平台;高校需主动对接区域战略,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社会力量则应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多方共赢的发展生态。该研究成果呼应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为各地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随着相关路径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助力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摘编自《现代教育管理》2025年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