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一流”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正成为引领区域创新、完善高等教育多元体系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比英、美、加、日等国区域型大学发展经验,研究系统剖析了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为新时代高教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选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四所海外名校为样本,发现其共同呈现“地方嵌入-全球连接”的发展特征。曼彻斯特大学依托“北方振兴计划”,在材料、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区域科研驱动与全球合作的平衡;东京都立大学以“公立性”为导向,构建“国际枢纽+城市智库”模式,深度参与城市治理与跨国协作;阿尔伯塔大学则通过能源研究对接国家战略,同时兼顾原住民教育与生态保护,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使命的统一。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地方大学无需固守排名导向,通过清晰定位、弹性治理与深度校地协同,可实现“根植本土、走向卓越”的跨越。
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范式。宁波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突破资源限制,通过“要素整合-战略引领”机制,构建地方特色学科体系,实现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需求,以跨学科研究机构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交叉整合+协同攻关”的科研模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搭建多层级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研究指出,中国模式已呈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学科-制度改革-区域融合”四位一体特征,高校正从“政策执行者”向“制度创新者”转型。
面对资源获取、人才吸引等结构性挑战,研究提出多项发展策略。政策层面应推行“职能分类+差异支持”导向,建立“校地协同治理共同体”,明确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协作责任;高校内部需优化治理结构,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整合;同时要探索“全球在地大学”路径,在嵌入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参与全球问题解决。
地方高水平大学作为区域发展的“人才供给站”与“创新引擎”,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高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与活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本土创新的融合,让地方高校既成为区域发展的“压舱石”,又成为全球合作的“连接点”。随着各地“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推进,这些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将为高校转型提供实践指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高等教育体系,为区域协调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