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多维透视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正面临“老难题”与“新挑战”的双重考验——传统科层结构固化、治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尚未完全破解,数字时代又衍生出思维固化、技术泛化、平台失效、资源贫瘠等新困境。河南大学李博等学者提出以“治理理念、治理技术、治理平台、治理资源”四要素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框架,为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根基在于四要素的协同支撑。在治理理念上,需坚持“智善融通”:智治依托数据分析提升决策科学性,比如通过学科发展数据识别资源短板;善治则保障人本关怀,避免技术理性主导下的“数字拜物教”,确保治理始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展开。治理技术并非自主演进,而是高校、师生、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商建构的结果。治理平台通过聚合实体与数字空间创设新场景,像元宇宙课堂将实体教室转化为智能交互界面,师生可借助虚拟化身实时互动,突破“实地在场”的限制。治理资源则分“外显”与“内隐”两类,外显资源如数据、算力等可通过科学调配提升使用效率,以上海交大为例,该校将数字资源细分三类推动治理转型;内隐资源如组织文化、制度规则则发挥隐性牵引作用,北京理工大学以“以人为本”规约打造统一数据底座,便是典型案例。

四要素的协同运作,为转型赋予多重核心价值。提质增效方面,可通过“数据分析+民主协商”优化治理,比如学科建设既用数据找短板,又吸纳师生与产业意见;技以致创层面,构建“数据采集-预处理-挖掘-响应”全链条场景,推动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平台则通过赋权赋能开拓治理空间,打破部门“信息孤岛”,让师生拥有更平等的决策参与权;资源调配更实现“帕累托优化”,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例如用算法动态匹配学生的课程需求。

针对转型中的痛点,研究还提出明确实践路径。面对思维固化,需强化“智善融通”理念,摒弃“技术至上”误区;防范技术泛化,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让智能算法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破解平台失效,可通过全域数据融通弥合信息鸿沟,借助区块链构建分布式架构促进民主治理;应对资源贫瘠,则需“质效提升”与“容量增补”并行——既用数据驱动资源精准适配,又通过“优课联盟”“产教融合”整合资源,甚至利用大模型生成多模态虚拟资源。

研究强调,高等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理念、技术、平台、资源的系统变革,需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该研究为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将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向更精准、高效、人本的方向迈进,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