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5.0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10-07浏览次数:10

该研究立足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全球教育变革的背景,系统剖析高等教育5.0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从“数字辅助”向“智能引领”跃迁提供了理论框架与行动方案,也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高等教育5.0: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的新型教育范式

“高等教育5.0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前沿科技与创新教育理念的新型范式。”研究指出,这一范式以“技术赋能”为基础、“人文引领”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跨学科人才,同时兼顾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支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一是政策赋能,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伦理监管,为改革定方向;二是产学协同,打通高校与产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通道,让人才培养对接市场需求;三是技术支撑,以生成式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5.0呈现“五大关键特征”: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融入21世纪核心素养;教学与评估模式更灵活,从“考知识”转向“评能力”;学习过程凸显个性化,通过AI为学生定制学习路径;教育生态更开放,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机会更包容,用技术弥合数字鸿沟,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学习者。

全球实践启示:7国案例勾勒转型“路线图”

研究团队梳理了新加坡、芬兰、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印度等国的典型实践,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少教多学”:压缩传统课堂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配套“研究型教师培养计划”,用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芬兰技术整合:通过《2027年教育与培训数字化规划》等顶层设计,将AIVR融入教学,既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材料,也帮教师减少行政负担,聚焦创新教学;韩国“智慧教育”:把编程纳入必修课,开发VR互动教材,推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变身“知识生产者”;加拿大全球公民教育:推出“全球能力证书”,要求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社区服务,将全球议题融入课程,培养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新西兰终身学习: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为成人提供灵活的职业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教育供给,适配社会经济变化;美国数据驱动决策:构建覆盖全州的教育数据系统,预测学生辍学风险、优化教学策略,同时严守数据隐私保护法律;印度灵活学分制:打破学科界限推进跨学科教育,允许学生定制学习进度,部分高校用高仿真模拟器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技能适配性。

中国路径:五大方向破解转型难题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教师数字素养待提升、数字鸿沟扩大、技术治理机制不健全”等挑战,研究提出五大转型路径:

1.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个性化学习平台、自适应学习分析技术,实时诊断学生认知状态,提供精准学习干预;建立人机双向反馈机制,用大数据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

2.深化产学协同育人

搭建省域产教联合体、市域行业产教共同体,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行业适配课程;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中介机构,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教育内容更贴近产业需求。

3.加快教育数字生态建设

一方面开发多模态数字化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探索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加强数字素养培训,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分析能力。

4.强化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推进生成式AI在教学、管理、科研中的应用,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搭建高等教育资源区块链平台,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可信共享,同步建立数字学分银行认证体系。

5.优化三大支柱协同机制

建立政策、产学、技术的动态平衡机制——定期评估教育技术成熟度、产业需求匹配度、政策适配性,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确保改革“不偏航、见实效”。

 

摘编自:《高等教育管理》期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