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以标准化、量化为核心的指标化评价虽推动了教育质量提升,却也陷入统一性与多样性失衡、规范性与自主性冲突等困境,亟需向“去指标化”的后现代模式转型,而中国教育优秀传统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关键思想资源。
回溯高等教育评价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因新科技革命与教育民主化需求,质量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我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评估要求后,先后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2023年起更确立周期性评估制度,有效强化了质量意识与规范建设,推动高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然而,指标化评价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刘振天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统一评价标准易导致高校办学同质化,忽视学科与学校特色;刚性指标体系束缚师生自主探索空间,使迎评沦为“按图索骥”;行政主导的权威评价更催生功利化倾向,部分高校为追求排名与资源,舍弃自身定位迎合指标,影响学术生态健康。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与量化崇拜下,教育评价偏离了人的生命活动本质与教育整体性价值。
对此,研究提出“去指标化” 的后现代转向路径。这一转向并非否定量化,而是超越“唯指标”误区:一方面借鉴西方第四代评价理论,倡导多元参与、过程体验与对话协商,如美英高校注重教学获得感与教师反思,德日高校关注学生过程参与;另一方面依托我国政策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破除五唯”“加强过程与增值评价”,《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明确分类评价机制,支持高校差异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教育优秀传统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独特支撑。刘振天教授分析,传统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与当前“五育并重”评价理念高度契合;“听其言观其行”的整体性评价、“反求诸己”的自省方法,可补充分数化评价的片面性;“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智慧,更能破解当前评价中的等级化、同质化难题。
“‘去指标化’的核心,是让教育评价回归育人本质。”刘振天教授强调,未来高等教育评价需在量化效率与人文价值间找到平衡,既保留科学评价的有效经验,又依托传统智慧构建兼顾多样性、发展性的质量文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更具活力的生态,让每所高校、每位师生都能在差异化发展中实现价值。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