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矛盾及解决路径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9-10浏览次数:10

该研究立足数智化转型背景,首次系统剖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供需适配的解决方案,为破解“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就业怪象、落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国家部署提供了关键学术支撑。

就业形势严峻:1222万毕业生面临“选择困境”,结构性矛盾凸显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就业市场的核心群体。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进一步揭示,2024年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比例分别攀升至19.1%、13.7%,73.1%的毕业生期望进入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稳定领域”,实际入职率却不足两成,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数智技术重构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形态,却也让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断层’愈发明显。”张志华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将“高质量充分就业”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202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更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在此背景下,厘清就业矛盾根源、探索破解路径,成为保障民生福祉与国家发展的关键课题。

多重视角解码“高质量充分就业”: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的质变

研究团队突破单一视角局限,从政策、社会、价值三个维度,首次系统阐释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逻辑:

1.政策变迁视角:从“统包统配”到“质效并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经三阶段演进:1949-1985年“统包统配”时期,以稳定政权、分配工作为核心;1985-2012年“双轨制与积极就业”时期,随市场经济改革转向“双向选择”,强调“充分就业”规模;2012年至今“高质量就业”时期,政策重心转向“质效并重”——2023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高校学科专业布点,核心就是通过供需适配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整体民生增进”的双重目标。

2.社会变迁视角:四次工业革命推动就业形态重塑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深刻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逻辑: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集中于教会、政府,与生产劳动脱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校转向“专才培养”,工科专业兴起,就业与生产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知识经济催生IT、金融等服务业岗位,灵活就业初现;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数智时代),ChatGPT等生成式AI推动就业需求向“高技能、创意型”岗位倾斜,高校毕业生就业需实现从“生存工具”到“发展载体”的质变。

3.价值变迁视角:就业是“自我实现”的核心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来看,就业是“人的本质体现”,高校毕业生通过“有尊严的职业”实现自我价值;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就业需满足生理、安全、尊重到自我实现的层级需求。研究发现,数智时代下,“为自我实现而选择劳动”正成为新价值取向——当工业机器人替代重复劳动时,就业的核心意义不再是“谋生”,而是通过职业实现个人价值,这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三大核心矛盾制约就业质量,数据揭示供需失衡关键

研究通过分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数据,结合政策文本与市场动态,指出数智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三错”:

1.矛盾一: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错配”

1999-2022年,我国本科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占比从40.3%升至51.2%,自然科学类专业占比则从59.7%降至48.8%;而同期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从33.0%升至52.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等数字产业增速最快,占比达41.9%。“哲学社科类毕业生难以胜任数字产业岗位,自然科学类供给又跟不上产业需求,专业布局与产业升级节奏严重脱节。”季凯解释,深层原因在于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异构”——高校学科调整存在路径依赖,而产业政策聚焦“高端化、智能化”,两者缺乏充分互动,导致供需“对话”失灵。

2.矛盾二:知识生产逻辑与人才培养逻辑“错位”

数智时代知识生产已从“学术导向(模式Ⅰ)”“应用导向(模式Ⅱ)”转向“超学科协同(模式Ⅲ)”,需要产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创新,但高校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跨学科”层面。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数字人才缺口超1400万人,而传统学科培养的学生,既缺乏“机械+软件”“电气+自动化”等复合能力,又难以适应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场景。“高校从知识生产‘中心’沦为‘节点’,但人才培养模式没跟上,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与高校供给偏差显著。”蒋丽婷补充道。

3.矛盾三:就业价值取向与新型劳动形态“错觉”

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稳定优先、性价比导向”特征——“考研热”“考编热”背后,是对“主要劳动力市场(机关、国企)”的偏好;而数字经济催生的灵活就业(如数据标注师、AI训练师),虽能满足“自由”需求,却因权益保障不足让毕业生却步:80%以上数字劳动者处于“双重体制保障”之外,算法监控压缩休息时间、薪酬上限被平台设定,导致“想选不敢选”,新型劳动形态的优势难以释放。

三路径构建供需适配生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地

针对上述矛盾,研究团队提出以“供需适配”为核心的三大解决路径,覆盖“学科调整、人才培养、社会支持”全链条:

1.路径一:构建学科专业优化的数字适配机制

依托数智技术打通“政策-产业-教育”数据壁垒:一是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模型,开发教育、产业、就业政策模拟工具,动态预测专业调整最优路径;二是搭建学科专业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宏观经济、企业需求数据,生成“专业匹配指数”“人才供需平衡指数”,为高校提供量化调整依据;三是优化决策机制,弱化政府过度干预,让高校依据数据自主调整专业,提升响应效率。

2.路径二:重构超学科逻辑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高校与产业“壁垒”,构建“大学-企业-政府-社会-数智技术”五螺旋创新生态:在课程层面,推动“项目导向教学”,将前沿技术(如AI教育应用)融入专业课程;在组织层面,组建跨学科集群(如“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经济+大数据”),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在能力培养层面,聚焦“协同创新、实践创新、终身学习”,通过“1+X”证书制度(如华为ICT认证、腾讯云工程师认证嵌入培养),提升毕业生数字适应力。

3.路径三:完善新型劳动形态的社会支持系统

破解数字劳动者“权益真空”问题:一是健全权益保障制度,将数字劳动者纳入劳动关系范畴,明确劳动时间、薪酬、社保标准,同时制定算法伦理规范,整治算法滥用;二是优化岗位衔接机制,开发数字劳动岗位资质认证,为毕业生提供临时生活补贴与再培训资助,提升新型岗位吸引力;三是强化就业引导,将数字劳动认知、能力培养纳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就业画像”与“匹配指数”,帮助毕业生精准对接岗位。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