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和实施策略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该研究聚焦“双一流” 建设扩容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诉求,深入剖析学部制改革的理论根基、实践难题与实施路径,为地方高校通过学科组织创新集聚知识、科技、人才要素,冲击 “一流学科” 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战略驱动:从“跟跑”到“冲刺”,改革成必然选择

“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国内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差序格局”逐步形成。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肩颈部”力量,地方高水平大学承担着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差距、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纲要》明确提出“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更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改革推向关键节点。

“冲击‘一流学科’已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核心阶段性目标。”南京审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萍指出,传统学院制下学科壁垒森严、资源分散,难以满足跨学科创新和高质量知识生产的需求,而学部制作为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基层学术活力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据了解,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已通过学部制改革率先探索跨学科发展机制,而地方高水平大学此次跟进改革,更注重结合自身优势——通常聚焦2-3个特色学科,以“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资源,通过学部制实现“学科模式”与“中心模式”的融合,推动知识生产从“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型。

理论支撑:四大逻辑构建改革“坐标系”

为何学部制能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改革抓手?江萍及其研究团队通过研究揭示,改革背后蕴含着政治、学科、市场、人本四大逻辑的协同支撑。

1.政治逻辑来看,学部制改革是地方高校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地方高校可更精准对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需求,将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传导至学科建设“神经末梢”,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与人才培养。

2.学科逻辑层面,改革顺应了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随着科技革命推进,跨学科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而学部制打破了传统学院的学科边界,既能承接“知识深化”的细分需求,又能满足“知识综合”的交叉诉求,弥补单一学科在重大科研突破上的短板。正如伯顿克拉克等学者所言,学部制暗合了“学科分化与整合”的双重趋势,是学科组织创新的必然选择。

3.市场逻辑则要求改革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学部制通过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机制,推动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价值,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让高校成为区域创新的“动力源”。

4.人本逻辑始终是改革的核心落点。面对AI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部制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科研团队重组,打破单一专业的“窄化”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跨界土壤”,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实践挑战:定位、治理、属性三大难题待解

尽管改革方向明确,但地方高校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江萍团队的研究指出,当前学部制改革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1.其一,主体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将学部简单归为“实体”或“虚体”,要么让实体学部沦为“放大版学院”,要么让虚体学部成为“机构化的学术委员会”,未能真正发挥跨学科整合功能。“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机构调整,需从学科发展第一性原理出发,明确学部‘学术管理枢纽’与‘学科航母’的双重定位。”江萍强调。

2.其二,治理架构矛盾。新增“学部”层级后,高校原有的“校-院-系”管理体系面临权力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不同学院的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出现“动力传输递减”“信息流转不畅”等问题,甚至引发新的组织内耗。

3.其三,学科组织属性把握不准。学部本质是“为学科发展服务的组织模式”,但部分高校忽视学科“松散耦合”“自组织”的特性,用行政化思维强推改革,反而抑制了学术活力。“学科发展是目的,学部制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研究团队提醒。

破局路径:三大策略构建改革“施工图”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结合多地实践,提出了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实施路径,为改革落地提供“施工图”。

1.明确发展定位是首要前提。高校需以“学科思维”贯穿改革全程,将“是否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既要借鉴国外高校“按学科群设学部”“矩阵式管理”的经验,又要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学科制度。同时,建立“结果评价反馈机制”,聚焦学科特色、创新质量、长效培育三大维度,避免短视化改革。

2.夯实内部治理是关键支撑。一方面,要平衡“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学部建设需夯实学科规划、团队、资源等“基本面”,改革则需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避免“有组织建设”抑制“自发性创新”;另一方面,需明确学部、学院、系(教研室)的权责边界,形成“学部抓一级学科建设、学院抓二级学科与人才培养、系抓课程与教学”的分工体系,同时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治理模式,保障学术权力独立运行。

3.聚焦产出导向是最终目标。改革需以“标志性成果”为牵引,推动优势学科发挥“溢出效应”,在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问题导向、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培养能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更要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使命,尤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与话语体系,提升学科国际话语权。

“学部制改革不是‘一阵风’,而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工程’。”江萍表示,未来改革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将学部制内嵌于学校整体治理体系,让组织创新真正服务于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扩容、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 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