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李松楠、杨兆山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发表《教育的人民性:思想溯源、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一文,深入阐述了教育人民性的核心要义与时代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思想溯源: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民立场
教育的人民性并非无源之水,它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为教育人民性奠定了理论基石。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从《尚书》“民为邦本” 到孟子 “民贵君轻”,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教化于民”理念,如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成为教育人民性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实践中,从苏区“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到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的战略部署,教育人民性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理论创新:多维视角下的教育人民性内涵
从主体维度看,教育人民性实现了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人民” 既是具体的个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教育既要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又要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在过程维度,它指向 “现实的人” 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连接教育与劳动的纽带,能促进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目标维度上,教育人民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最终走向人类解放,这与马克思主义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理想高度契合。
实践路径: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人民导向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践行教育人民性需从三方面着力。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政府正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如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利用数字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通过听证会、监督委员会等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度,例如线上教育治理论坛的搭建,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择校热”“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热点问题,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分银行等制度创新,保障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的人民性,不仅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课题。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必将更好地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摘编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