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 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谭维智在最新研究中指出,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 DeepSeek,正以技术民主化力量重塑知识生产格局,为教育领域带来从培养目标到实践模式的全方位革新。
技术民主化打破知识生产垄断
DeepSeek 凭借细粒度设计的混合专家模型、无辅助损失负载均衡策略等技术创新,将显存占用降至传统架构的 5%-13%,使中小型机构能以低成本参与技术创新。其核心代码开源的理念,更是打破了少数巨头的技术封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模型研发投入”竞争转向“场景落地效率”比拼。目前,微信、百度等大型企业及众多高校已接“DeepSeek 满血版”,个人用户也实现本地部署,一个“DeepSeek 世界”正在形成。
知识生产呈现三大新态势
在 DeepSeek 推动下,知识生产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生产主体从少数精英扩展至普通大众,形成人机共同体生产模式;知识生产回归在地化,与现实问题情境深度融合,形成“问题识别 - 知识生成 - 实践验证”闭环;知识生产目标从“为人”转向“为己”,满足个体个性化需求。这种普及化、在地化、个性化的新境况,使传统教育的知识获取与传播功能面临挑战。
教育体系开启智能化转型
面对知识生产新变革,教育培养目标正从“知识传承者”转向“知识生产者”。谭维智教授强调,未来教育需聚焦智能培养,发展以人机交互知识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教育”,包括问题提问、知识筛选、意义诠释等能力训练。同时,教育边界将进一步拓展,融入社会实践的“大教育”模式成为可能,知识生产与社会交流结合,使教育成为社会实践内在结构。
人机协同重塑学习本质
在知识学习层面,人类需将学习视为知识再生产过程。通过与DeepSeek的“选择 - 聚焦”“理解 - 诠释”“重构 - 输出”多轮交互,实现知识意义的个人化生成,并在社会交流与实践中补充知识的社会性意义。这种学习模式既发挥机器知识生产效率,又保留人类对知识意义的独特建构能力。
随着 DeepSeek 等技术发展,教育正回归本质,迈向培养人类底层认知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新征程。在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将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方向。
摘编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