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叶映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成瘾对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化影响,社会情感能力及注意失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中介角色。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 年第 8 期,为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研究背景:超三成博士生存在社交媒体成瘾,创新能力培养面临新挑战
当前我国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培养首要问题,而社交媒体在博士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研究显示,按严格标准,34.6% 的博士生存在社交媒体成瘾;若采用宽松标准,这一比例高达 54.3%。博士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中,享乐性使用(平均分 4.04)显著高于社交性(3.15)和认知性(3.10),凸显娱乐导向使用的普遍性。
二、核心发现:使用动机与成瘾作用分化,中介机制揭示影响路径
1. 使用动机与成瘾对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影响
认知性与享乐性动机具正向作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认知性(如获取学术信息)和享乐性(如娱乐消遣)使用动机均显著正向预测学术创新能力。
成瘾行为显著负向影响:社交媒体成瘾则显著负向预测学术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群体中“成瘾导致学业表现下降” 的结论一致。
2. 社会情感能力与注意失败的中介效应
开放性思维与情绪稳定性的桥梁作用:认知性使用通过提升开放性思维和情绪稳定性促进创新能力;享乐性使用虽能提升开放性思维,却会削弱情绪稳定性,形成复杂影响。
注意失败的传导机制:社交媒体成瘾通过加剧注意失败(如学习走神),对学术创新能力产生负向影响,验证了“多任务处理分散注意力”的理论假设。
3. 人口学差异凸显重点干预群体
性别与动机维度:女生成瘾比例高于男生,外部读博动机学生的成瘾倾向、注意失败得分均显著高于内部动机学生。
导学关系与学术进展:存在导学矛盾的博士生成瘾风险更高;未达到毕业学术要求的学生注意失败问题更突出,反映出学术压力与社交媒体依赖的关联。
三、高校对策:从成瘾干预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
1. 建立成瘾监测与心理支持体系
建议高校定期开展社交媒体使用调研,针对成瘾群体开展心理讲座与干预,重点关注女生、外部动机博士生等高危群体。研究指出,享乐性使用是成瘾的主要诱因,需引导学生理性区分娱乐与学术用途。
2. 强化导学关系与学术进展管理
良好的导学关系可降低成瘾风险、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应推动导师关注学生学术进展,支持学生尽早达成毕业要求——研究表明,已达标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责任心等能力得分显著更高。
3. 聚焦社会情感能力培养
情绪稳定性与开放性思维是关键:针对博士生情绪稳定性得分偏低的现状,可通过学术韧性训练、压力管理课程等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融入非认知能力培养体系:将社会情感能力(如坚毅、决策力)纳入博士生培养方案,通过跨学科研讨、科研团队协作等活动,强化创新所需的心理素质。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