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超越: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6-23浏览次数:10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杭在《借鉴与超越: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一文,系统探讨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的内涵特征、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枢纽建设是知识经济后发国家或地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具有创新整体性、空间集聚性和行政规划性三大特征。地处东亚、东南亚、中东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明确将建设高等教育枢纽纳入自身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对于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经验。这些实践表明,科学设定建设目标、践行整体性治理理念、健全评估监测与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枢纽建设的关键举措。

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枢纽建设需要实现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在核心理念方面,要从以往的零和博弈转向互惠合作,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将为本地培养人才的“小逻辑”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大逻辑”相统一。我国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实合作的着力点,为产能产业合作提供大批职业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产品、服务、标准“走出去”,同时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师资等“走出去”。在功能定位上,要从注重硬实力增强向软实力提升延伸,发挥高等教育枢纽的“在地国际化”功能,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结构形态上,突破单点推进模式,向网络布局拓展,国内围绕主体功能区打造高等教育枢纽群;国际上构建高等教育枢纽协作网络,支持我国高校参与域外枢纽建设,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在实践逻辑上,从集聚要素向畅通链条跃升,强化高等教育枢纽在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

该研究基于全球视野和中国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枢纽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枢纽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融入中国智慧,走出中国道路,在核心理念、功能定位、结构形态和实践逻辑等方面实现对既有经验的超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摘编自《教育研究》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