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午后,细雨初霁的南京雨花台苍松凝翠、玉兰含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教所党支部党员怀着肃穆之情踏入烈士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党员们跟随讲解员逐一走过“信仰的力量”主题展的四个篇章,从“光荣北伐 革命先锋”的壮烈史诗,到“力挽狂澜 前赴后继”的悲壮坚守,再到“奋起抗战 中流砥柱”的抗日烽火,直至“迎接黎明 血沃新天”的解放曙光。邓中夏高呼“烧成灰还是共产党人”的凛然气节、恽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的铁血豪情、丁香烈士与丈夫阿乐生死不渝的革命爱情,将一段段浸染血与火的历史化作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让党员们深切体悟到“信仰至上、对党忠诚”的雨花英烈精神内核。
穿过镌刻着十万烈士姓名的花岗岩长廊,支部党员驻足烈士纪念碑前。42.3米高的纪念碑如利剑直指苍穹,“宁死不屈”的青铜雕像在阴云下更显悲壮。长明灯的火苗静静跃动,恰似展厅中那些年轻面容里跳动的生命之火——29岁的金佛庄、36岁的恽代英、35岁的许包野、39岁的邓中夏……党员们站立默哀,在长明灯跃动的火焰中、在革命先烈的热血事迹中、在《雨花石》熟悉的旋律中,默念入党誓言。
移步丁香园,暮春的风携着缕缕幽香。党员们驻足于一株盛放的丁香树下,聆听22岁的烈士丁香在怀孕期间被捕却坚贞不屈的故事。她的丈夫阿乐亲手种下的这株丁香,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年年绽放,洁白的花朵映照着革命者纯净的信仰与炽热的家国大爱。有人轻抚树干,有人低头沉思,红色精神中那份至死不渝的浪漫与坚定,在春日暖阳下悄然浸润心田。
夕阳西沉时,支部在烈士纪念碑前留下合影。返程途中,有人翻拍着恽代英的《狱中诗》,有人讨论许包野的哲学著作,更多人在笔记本上记下所见所思。那些曾经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名字,此刻已化作具象的生命图景:金佛庄北伐征衣上的弹孔、许包野破碎镜片上残留的血迹、邓中夏遗书中颤抖的字迹、丁香牢房窗前飘落的花瓣……雨花台的泥土浸润着太多青春热血,而今这热血正渗入新时代党员的脉搏,奔涌成教育工作者案头的灯火、讲台上的誓言、科研攻关中的星火。
整理胸前的党徽准备离园时,一个数字反复叩击着党员们的记忆:1519名烈士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这些永远年轻的灵魂,用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它照见过北伐军的马蹄、抗日烽烟里的战旗、渡江战役的千帆,而今正照亮我们脚下的新征程。南信大高教所党支部的党员们深知,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每一篇论文、每一堂课、每一次教育改革实践,都是对雨花英烈精神的当代续写。长明灯的火光里,十万英魂正注视着后来者,看他们如何将“信仰至上”的火焰,熔铸成民族复兴的满天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