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这一时代变革中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钱旭红院士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一文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对传统教育方式构成了挑战,为教育革新提出了新的方向。
人工智能底层逻辑是思维科学,人类需发展思维来驾驭人工智能,因此教育的创新变革至关重要。其核心路径在于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在超学科层面,人文与科学犹如一体二象,相互依存、补充。历史上诸多杰出人物如墨子、达・芬奇、爱因斯坦等,皆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典范。跨越学科界限是创新的基石,当下高校应着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联合企业与研发机构,打造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探索适应前沿科技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育人方式,开展超学科项目化育人,为未来大学形态探索提供可能。
在重思维维度上,强调知识传授必须坚持思维导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应以思维能力提升为核心,其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尤为关键。知识传授应服务于思维训练,“思维模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理想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凭借多元思维超越人工智能。量子思维和老子思想可为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提供启示,未来人类将驾驭人工智能,实现从生存型劳作到创造性活动的转变。
在智能化方面,人类应积极与人工智能协同进化,同时警惕其潜在风险,避免陷入伦理困境。智能教育应全方位贯穿学习、教学、评价和治理环节。智能学习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智能教学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智能评价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智能治理保障教育公平与安全,还应关注特殊人群的智能教育需求。
钱旭红院士进一步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将呼唤具有灵魂和思想的4.0人才。大学也将随之变革,从经典教学型大学(大学1.0)、科研和教学融合型大学(大学2.0)、科研领先、教育突出、服务社会型大学(大学3.0),向以 “超限” 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大学4.0)迈进,以“最大的原则性与最大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推动创新。
这一观点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对推动教育变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