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王博表示,多年来,北京大学积极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基础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优势,以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引领,不断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完善招生选拔机制,畅通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坚持“早发现、早培养”理念,通过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着力选拔一批在基础学科方面有志趣、有天赋的优秀中学生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学习。
二是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管理。鼓励各学科制定特色研究生培养方案,厚植理论基础,促进学术研讨,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提升,2023年全校共开设150余门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类课程,设置约7000个博士生助研岗位,引导在科研任务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建立“博士生年度审核”“导师对博士生定期评价”等反馈机制,加强延期博士生管理,建立“博转硕”“结业”“退学”等多途径的分流培养制度体系。
三是延揽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路人,优化导师队伍。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战略年”,出台人才强校战略二十条措施,完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博导遴选改革,实施新体制教学科研教师在引进时直接认定博导资格的举措,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引导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科研活跃且培养质量高的导师流动。
四是推动学科交叉,深化科教融汇。统筹学科学位点调整,有意识地开展交叉学科布局。围绕前沿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科研大团队等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近百家单位的联合培养,不断促进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王博表示,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在成人中成才、在通识中专精、在选择中成就、在融通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路径,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