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要抓好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高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三大关系。一是理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调自由探索不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是有明确目标导向、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养拔尖人才。二是明确研究机构与院系的功能定位。研究机构是有组织科研和交叉研究的主体,院系主要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武汉大学正在分别制定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实体研究机构、虚体研究机构、校外研究机构和交叉科学研究院管理办法,分类分层管理,支撑有组织科研体系高效运行。三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连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出题人”,高校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来解决企业的需求,这就必须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起有效连接,鼓励大学与企业“各迈一步”,打通需求从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
其次,国家和高校要在政策上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松绑。一是给予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更为宽松的环境。允许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创企,在学校创建的校外研究机构任职可不纳入兼职范畴,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心安理得富起来”,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二是在组建复合型团队上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依托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科学家、企业社会的研究人员以及博士后和研究生,组建复合型学术队伍,并配备专业的管理服务队伍。三是进一步优化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不能片面追求论文发表。要科学、全面、公允地评价技术问题的解决、成果的市场价值、人才培养的效果,有效衡量研究团队中每一名成员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