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的关键在于培养“总师”型人才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3-10-10浏览次数:417

近年来,随着有组织科研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组织模式,如何将该模式在国内高校加以有效应用,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表示,作为大国科研的重要范式,有组织科研对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有着特殊意义,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不过,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研究,有组织科研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他看来,对于以国家重大任务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科研的组织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基础领域的研究,所谓有组织主要应体现在以兴趣为导向,将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集合起来,形成学术共同体。

他表示,与专门的科研机构相比,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门类多且易于交叉,甚至可以形成一 定规模的学科集群。这样的学科群支撑和大量青年学生的参与,决定了高校在通过组织方式解决复杂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然,有组织科研不限于高校内部。在这方面,高校应加强产教融合,尤其是与大院、大企协同攻关。

李言荣同时指出,高校要想真正实现有组织科研,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在 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现有制度过于看重第一完成人人们主要关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谁、 获奖的第一人是谁,排在后面的人容易被忽略,也难以得到与其贡献相符的待遇。他表示,一 项攻关成果的完成,往往要靠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努力,我国已度过了文章数量追逐期,若还过于强调第一完成人,显然会挫伤其他人员的积极性。 李言荣强调,在有组织科研中,当面向重大型号、系统级科研任务时,各层次、各子系统的分工协作极为重要,这就需要一种总师文化

 所谓总师,可以理解为是既具有足够强的个人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相当组织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李言荣说,这类人才可以将一个大团队有效凝聚在自己周边,形成战斗力。

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李言荣从四川大学调任西北工业大学工作。虽然履职时间不长,但西工大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形成的总师文化育人氛围,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文化的形成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他看来,有组织科研的关键,可以说就在于总师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有组织科研提供此类 总师型人才的雏形是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的重要责任。但在现有高教体制下,如何更早 发现具有相关潜质的人才,为这类人才提供适合生长的土壤,仍需要高校以及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探索。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