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顶尖人才培养应将“顶天”“立地”相统一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3-10-01浏览次数:27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逐渐迈向深水区,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顶尖人才,成为国内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所谓的顶尖人才应该把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很高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同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总结道。

具体到顶尖人才培养的类型或特征,他表示,必须要区分学科专业的概念。学科是学问的分科,专业是行业的专门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

站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视角,可以从学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两个维度,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类,即注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美国创新型大学培养模式、注重学科型研究生培养的德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注重学科型本科生培养的英国文理学院培养模式,以及注重专业型本科生培养的苏联职业类大学培养模式。

在王希勤看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于对这些模式的学习借鉴和发展超越,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顶尖人才培养应该努力融通这四种模式,并根据人才自身条件规划发展路径,同时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强超越性教育。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我们深入总结了上述四类典型模式,努力将各种模式的优势融通起来。王希勤说,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本科通专融合,即在本科生培养上持续加强通识教育,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高年级阶段引导学生适当接触专业领域,通过专业课程和本科生科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本研贯通培养,即做好一体化设计,着重设计具有连贯性和渐进性的课程体系,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统筹规划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与本科阶段的学习。

三是在研究生培养中将顶天立地相结合,加快培养一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紧缺型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四是突破功利性教育的局限,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超越当下、超越本地本国、超越人类自身的视野和格局。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