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计划”正开启 一场教育领域“新基建”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3-09-23浏览次数:284

在高等教育界,一项被称为“101计划”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低调实施。

从目前披露的入选高校名单看出,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国内顶尖学府;计划牵头人也都是胡振江、田刚、高原宁、高松、施一公等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

3月底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在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其中,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四新”关键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工科相关领域,生物育种等新农科相关领域,预防医学等新医科相关领域,涉外法治等新文科相关领域。这些基础学科及关键领域在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砂介绍,“101计划”是立足学科开展的教学改革,更看重的是具体学科的实力。“有的高校专科性强,学科可能在国内能排名第一,但却并非‘985’‘211’或‘双一流’高校”。他认为,“101计划”打破了“看学校”的传统,让一些“专而强”的学校加入,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到,要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并以系列“101计划”为引领,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

所谓“新基建”,陈俊龙认为,“101计划”与此前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此计划更具系统性——以计算机学科为例, “101计划”集聚了全国计算机学科最优势力量,建设起一个完整的核心课程体系,带动全国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更具实践性——“101计划”的课程体系更加面向产业需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反馈机制——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更侧重于听、评,而忽略反馈、研讨和持续改进。“101计划”通过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集试读意见和修订意见等方式,持续改进教材和课程质量。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