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继去年之后再破千万,并创下历史新高。人社部同时表示,北京市的28.5万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放眼全国这一纪录也是历史首次。对于应用型、研究型等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必然有差异。那么,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的985高校毕业生结构如何?“研本”毕业生人数差距有多大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等12所高校硕博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是本科生的2倍多,研本比分别为2.22和2.02。东北大学的硕博毕业生和本科生人数恰好相同,都是4947人。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仍然“占优”。从毕业生人数来看,吉林大学本科生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别为10184人和6237人;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最多,为2340人。
不光是985这类研究型大学的硕博毕业生人数追上甚至远超本科生。一些地方高校硕博毕业生人数也快追上本科生了。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今年本科生毕业人数4000多人,硕博毕业人数大约3500人;上海海事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4000多,硕博毕业人数接近3000。
对于“本研倒挂”现象,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研究生人数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她看来,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有如下原因: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然增加;随着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增大了更多人读研的可能性;从学生角度,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读研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从高校角度,为了体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少学校往研究型大学发展,而这类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学校这种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因,提供了大量的读研机会。此外,“本研倒挂”与疫情也有关系,某高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表示,数年疫情加剧了紧张的就业局势,海外留学同时受阻,国内考研人数与招生规模都在增加。
北京硕博研究生招生数首超本科生就是在2020年,今明两年正是这批研究生毕业之际,“本研倒挂”随之出现。前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再破千万,后有毕业生结构急剧改变,竞争对手又多又强,本科生拼得过吗?对此,樊秀娣主任认为,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本科生不必焦虑。年纪轻、生活负担小、择业灵活性高是本科生的独特优势,而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就业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也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并非所有人都要“卷”到硕士、博士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