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日前发布的消息,民盟中央拟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民盟中央指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亟待优化:
一是高校师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师资学历结构不匹配。双一流高校师资学历普遍较高,但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没有结构性优势。二是高校师资聘任、管理与评价方式降低绩效。预聘—长聘制易引发青年教师急功近利行为,“短平快”的科研造成“量多质薄”。三是利益分配下的资源倾斜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四是青年教师队伍社会实践参与不足。精英化学术教育轻视实践教育,许多教师没有实践背景,导致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错位。
对此,民盟中央从4方面给出了建议,包括建立师资交互式和共享化机制,促进不同年龄教师在大学之间的流动;将“非升即走”缓慢过渡成“非升即转”的人性化转岗机制;资源分配以能力而不以职务、帽子、关系为标准等。具体而言:一是优化高校师资结构,构建合理的学历、职称、学缘、年龄金字塔。把博士学历作为招聘教师岗的最低要求,同时拓宽已有非博士学历教师进修渠道,中西部和地方高校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适当降低科研要求。二是改革长期聘任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在评价和管理上给予教师自主空间。增加教学任务在绩效管理中的比重,拓宽学术研究的概念范围,制定科学的工作转换模型,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成效以一定权重转换成学术研究量。三是以提高资源分配合理性为目标,健全教师职业发展和薪酬保障机制。四是政府、企业、高校合力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参与度。政府从立法和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以荣誉职位、兼职薪资等方式引导双向流动。企业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究基地,以项目式研究为依托,搭建理论成果与实践技术展示平台,推动产学融合。高校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人事制度变革实现政事分离、扩大高校人事自主权、弱化编制管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