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因其能够培养一流顶尖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
当前,我国正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型。过去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毕业生77.3万人。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2021年5月至7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抽取127所高校毕业年级的9871名研究生开展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教育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研究生将服务国家发展作为自身使命担当的信念更加坚定。同时,我们也关注了研究生教育中的重点问题、现实问题、前沿问题,从中梳理总结出了一些突出的发展性需求,并对高校如何加强研究生教育以回应这些需求进行了探讨。
研究生普遍关注的四大发展性需求。教学方面——“卡脖子”领域教育内容需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研究生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的紧密度。研究方面——交叉学科实质性研究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满足国家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最能体现交叉融合的学科是工学学科,认可度达到43.53%,比认可度最低的哲学学科高13.43个百分点。研究生认为专业教育中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研究较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学术前沿性和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不足。相比较而言,研究生更加认可学校提供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条件,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对学习条件的认可度基本高于实质性学习研究近10个百分点。
资源方面——国际交流合作需求。研究生认为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访学活动的受益程度、校友资源的获益程度都有待提升。其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所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可度存在区域、学校类型、学段层次和学科之间的显著差异。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对国际交流的需求更加迫切。学科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国家需求契合度需求。通过对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两类不同学科门类研究生对本学科与国家需求契合的认可度进行对比发现,自然科学类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需求契合的认可度高于人文社科类。
如何针对需求有意识提升培养质量。基于“卡脖子”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科研。研究生教育要及时跟上国家、社会、学科、行业领域发展最新需求。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教学靶向。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从全局性、长远性和紧迫性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建立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依照培养目标需求革新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改革教学科研的内容和模式,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服务国家的信念,强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供给。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成效。要深化服务国家的信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依托现有项目整合资源,改变散兵游勇、资源分散的状态,集中力量深入推进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体现国家意志的有组织科研,形成协作合力,提高科研成效。
围绕国家战略加强对实质性交叉学科学习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交叉、交融越来越为紧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教学应及时作出反应。高校一是要因校制宜建立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组建交叉学科/跨学科项目中心对学科交叉研究集中监管,中心教师从各学科遴选,由校领导和学科专家会谈制定学校年度学科交叉研究计划表和成果转化计划,实时推进持续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对话和协作。二是要探索发展交叉学科专业。针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需求,调整相关学科设置布局、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设施设备等,设立相对独立的配备专项资金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生项目,有能力有基础的高校可直接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更好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受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合作的便利度大不如前,研究生教育应当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搭建更便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在线平台,中西部高校要进一步立足区域特色和自身需求开拓国际合作。立足特色提高人文社科类学科对国家需求的回应能力。人文社科类学科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发扬、传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切实回应发展性需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因其能够培养一流顶尖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
当前,我国正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型。过去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毕业生77.3万人。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2021年5月至7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抽取127所高校毕业年级的9871名研究生开展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教育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研究生将服务国家发展作为自身使命担当的信念更加坚定。同时,我们也关注了研究生教育中的重点问题、现实问题、前沿问题,从中梳理总结出了一些突出的发展性需求,并对高校如何加强研究生教育以回应这些需求进行了探讨。
研究生普遍关注的四大发展性需求。教学方面——“卡脖子”领域教育内容需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研究生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的紧密度。研究方面——交叉学科实质性研究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满足国家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最能体现交叉融合的学科是工学学科,认可度达到43.53%,比认可度最低的哲学学科高13.43个百分点。研究生认为专业教育中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研究较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学术前沿性和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不足。相比较而言,研究生更加认可学校提供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学习条件,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对学习条件的认可度基本高于实质性学习研究近10个百分点。
资源方面——国际交流合作需求。研究生认为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访学活动的受益程度、校友资源的获益程度都有待提升。其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所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可度存在区域、学校类型、学段层次和学科之间的显著差异。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对国际交流的需求更加迫切。学科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国家需求契合度需求。通过对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两类不同学科门类研究生对本学科与国家需求契合的认可度进行对比发现,自然科学类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需求契合的认可度高于人文社科类。
如何针对需求有意识提升培养质量。基于“卡脖子”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科研。研究生教育要及时跟上国家、社会、学科、行业领域发展最新需求。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教学靶向。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从全局性、长远性和紧迫性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建立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依照培养目标需求革新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改革教学科研的内容和模式,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服务国家的信念,强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供给。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成效。要深化服务国家的信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依托现有项目整合资源,改变散兵游勇、资源分散的状态,集中力量深入推进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体现国家意志的有组织科研,形成协作合力,提高科研成效。
围绕国家战略加强对实质性交叉学科学习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交叉、交融越来越为紧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教学应及时作出反应。高校一是要因校制宜建立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组建交叉学科/跨学科项目中心对学科交叉研究集中监管,中心教师从各学科遴选,由校领导和学科专家会谈制定学校年度学科交叉研究计划表和成果转化计划,实时推进持续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对话和协作。二是要探索发展交叉学科专业。针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需求,调整相关学科设置布局、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设施设备等,设立相对独立的配备专项资金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生项目,有能力有基础的高校可直接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更好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受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合作的便利度大不如前,研究生教育应当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搭建更便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在线平台,中西部高校要进一步立足区域特色和自身需求开拓国际合作。立足特色提高人文社科类学科对国家需求的回应能力。人文社科类学科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发扬、传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