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发展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1-11-12浏览次数:197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范围内学生流动遇阻。因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并考虑境外疫情风险,部分中国学生赴境外国家和地区读书的计划被迫改变、延迟甚至取消,面临升学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和家长将目光投向了中外合作办学。

得益于多年来的耕耘,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特点,丰富了国内多样化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学生“不出国的留学”。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拥有广阔机遇,要通过新的数字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合作办学基础稳固。疫情带来的空间阻隔,是否打消了中外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拥有良好的基础,中外都对合作办学抱有很高期待。据介绍,截至目前,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规模超过40万,其中就读于中英两国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人数超过10万,占比达1/4。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教育总监史蕾娜(Leina Shi)提出,中国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申请英国的知名学校。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包迈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教师和学生的流动和交换、教学和科研造成了很大影响,但英国和中国机构、高校表现出强大的韧劲,推动了新技术引导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他希望中英两国高校和机构进一步深化互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友谊。

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面对疫情,中国教育系统坚持“停课不停学”,通过种种在线教育举措,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在线教学,缓解了教师国际流动、学生出国交流等方面的困难。未来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多位专家给出了答案。

  西南大学西塔学院的云校园(cloud-campus)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院长赵玉芳认为,传统和数字混合教学将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外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大特色。剑桥大学英语考评部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屈敏向记者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英语能力测评工具——领思,她认为,从“以评促学”的角度,后疫情时代可以通过英语语言能力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水平提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则提出了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云平台的设想,倡议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新一轮教育新基建的契机,打造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师资、微证书的在线云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更加重视质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质量始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面对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应在哪些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许多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处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攻坚阶段。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外高校强强联合的趋势日益加强。高等教育评价正进入重大的变革期,要以高质量评估体系引领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当下,中外合作办学进入规范管理、适应需求、服务大局、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也进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时期。未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新的评价理念、更专业的评价方法、更可信服的评价结果。

中外合作办学要坚守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继续做好办学类别、区域和规模的统筹,着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质量认证,有效推动中外合作院校在课程、专业、学科、师资等方面的融合创新,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确立了“四点一线一面”的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将更加凸显。“以生为本,融合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正努力成为高水平合作范式的引领者。

(摘编自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