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出现拐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不少人对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表示担忧甚至悲观。事实上,中国教育早已和世界教育共振发展、不可分割。在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中国国际教育应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
深刻理解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大背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对这一局势的认识之上。因此,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这个“大变局”。
首先,我国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国际教育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互学互鉴提供平台,同时也为分享中国教育现代化经验、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平台。牢牢把握国际教育本质。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功能。作为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国际教育在其使命和目标上要紧紧把握教育的本质。当前国际教育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展开。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科技力量的协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致辞中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次国际教育应将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作为目标,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平台,鼓励国际组织学术任职,凝练并推广科研成果与理念,建设全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从社会服务角度看,要加强智库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海外出版,探索国际教育产业化发展路径。鼓励智库开展中国国际教育专项研究,开展中国国际课程监测与评价、中国学校“走出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国际学校教师任职标准与专业发展等专项问题研究。从促进国际交流角度看,要围绕国际教育搭建联盟平台,特别是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出发点构筑多边交流平台,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探索长效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教育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职能。
发展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标志的信息社会中,传统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诸多不适应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面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历史窗口期,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更要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中国的国际教育不仅要服务于本国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这两年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全球疫情的暴发和防控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未来,地区争端、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卫生健康、生物安全等各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全球合作。我国国际教育应面向未来,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有责任、能自觉有自信、能协作善沟通的人才,同时通过教育系统交流与协作,探索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新路径。
(摘编自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