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文明的对话: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审与前瞻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4-19浏览次数:10

由学者许美德、吴寒天、刘继安撰写的《文明的对话: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审与前瞻》一文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脉络、现实挑战,并创新性地提出以文明对话为核心推动其未来发展,引发热烈讨论。

文章指出,国际化是现代大学从中世纪就具备的内生属性。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成员用拉丁语交流,知识就源于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之不同的是,古代中国书院提供了别样的知识交流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广泛的知识自由。随着现代大学模式在全球的扩散,其与各地文化相互影响,在推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便是有力例证。从清末派遣留学生,到借鉴各国大学模式构建本土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轨迹。

但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诸多困境。全球化趋势的变化、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国际科研合作、人才流动受限。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们认为,大学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属性,有潜力成为文明对话的关键平台,避免文明冲突。特别是中国大学,其蕴含的儒家思想传统,如“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理念,为促进国际和谐提供了文化支撑。

在文明对话中,大学的角色无可替代。它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枢,还汇聚了富有活力和创新思维的青年群体。大学的多学科融合与包容特性,能够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培养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聚焦于为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创造交流空间,通过实体校园建设和虚拟平台搭建,打破文化和地理隔阂,培育全球公民意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

而中国大学在这一进程中优势显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使东西方知识对话成为可能,庞大的教育规模和多样的教育体系为国际交流提供广阔空间,“双一流”建设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大学在数字化领域的领先发展,为跨文化交流创造了新的虚拟空间,并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与全球高校构建起广泛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网络。

最后,随着全球形势的不断变化,以文明对话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的理念,有望为世界各国大学所重视和实践,助力构建更加多元、包容、和谐的全球教育生态,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摘编自《高校教育管理》2025年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