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工作危机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在其《工作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一文中指出,这一危机不仅源于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更与工作主义的困境紧密相连,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困境之中,高等教育界也正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力求在变革中寻得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工作世界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主义所衍生的数字泰勒主义,使得工作者被算法监控,工作压力剧增,社会不平等加剧。同时,工作危机引发了关于全民基本收入的广泛讨论,尽管该政策被视为应对危机的可能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争议,包括对人性的不同判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量以及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这种工作危机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工作变革使得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愈发脆弱,文凭贬值,难以保障就业和促进阶层流动。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使得新质生产力更注重工作质量和科技创新力,高等教育若仍遵循旧有模式,将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甚至面临合法性危机。此外,技术进步加速了工作岗位的流失,就业结构两极化,中间层次的专业性工作岗位减少,而高等教育系统受传统教育信条的束缚,难以培养出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人才。
面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需要积极应对。一方面要走出工作主义的迷思。工作世界变革使终身雇佣比例下降,失业问题难以通过教育或培训补偿。高校应引导学生适应变革,调整就业预期和模式,保障灵活就业学生权益,避免单纯以就业率调整学科专业。政府也应避免过度干预创造无意义岗位。而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应转变为引领学生走出工作至上的迷思,以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超越生产主义的禁锢。智能技术进步使传统高等教育体制落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源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高等教育改革需实现“自我转型”,摒弃对效率和创新的错误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超越优绩主义等价值观。同时要反思工作的意义以及生产主义和工作主义的合理性,探索符合后工作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尽管挑战重重,但高等教育界在应对工作危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有望在变革中实现自我转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书写新的篇章。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