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就业力悖论”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0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韩双淼、庞淑杰的《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就业力悖论”》一文聚焦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揭示了“就业力悖论”现象,为解决当下人才供需失衡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但我国正面临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失衡的困境,“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因此,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成为各国应对就业危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失配的关键。但就业力概念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在高等教育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存在争议。本篇文章以工科领域为切入点,通过对某研究型大学31位工科应届毕业研究生和15位工程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半结构式访谈,深入剖析不同利益主体对就业力的认知。

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和工科生都认可专业能力是就业力的核心,但在能力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学生更看重专业知识转化的实际生产力,用人单位则强调基于专业能力的持续学习、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软技能。同时,学历文凭在企业人才筛选中也发挥重要信号作用,促使学生追求高学历以获取职业准入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等教育规模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就业力悖论”在教育、求职、就业和终身发展各阶段逐渐显现。在教育阶段,高校期望通过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实现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在求职阶段,用人单位受市场环境和信息不对称影响,依赖文凭信号和经历叠加效应筛选人才,导致学生采取短期迎合策略,影响实践能力培养,加剧教育资源浪费和文凭贬值;在就业和终身发展阶段,学历提升并不必然带来生产力增加,而学用脱节现象严重,制约了个人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建议,以动态适应性和效益最大化的终身就业力为导向,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产业界参与课程设置和能力标准制定;用人单位要优化招聘考核,注重人才专业能力;学生应积极发挥“就业力能动性”,提升专业能力,融入职场关系网络,减少信息不对称。

该研究以工程领域为样本,其结论和视角可推广至其他领域,为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工作世界人才需求的失配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争议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动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有效连接,促进教育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