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以生存求共生:人智协同共育如何可能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53

华中师范大学黄涛、张振梅、刘三女牙三位学者的《以共存求共生:人智协同共育如何可能》一文聚焦数智时代前沿议题,深度剖析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育的创新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锚定新的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是其中关键一环,而人工智能或可成为推动教育创新转型的核心引擎。然而,当前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在复杂教育场景中面临着重大挑战,灵活性与适应性的短板亟待补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全新机遇,也引发诸多思考。

从理论溯源出发,文章清晰勾勒出从人机交互到人智协同的演进脉络。人技交互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如同源头活水,不断推动教育前行;人机协作则是创新驱动力,促使教育从传统的“预成”模式向“生成”模式跨越。人智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离身”逐渐迈向“具身”,这一系列转变重塑着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

在共育模式上,敏锐捕捉到从独立共存到互利共生的动态演变。在初始阶段,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处理基础、重复性任务,二者处于相对独立的共存状态。但随着技术发展与教育需求升级,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互利共生模式成为必然趋势,这将极大提升教育效能。

在实践路径层面上,则提出了一套系统且极具前瞻性的方案。分工替代拓展新主体,让教师从繁琐常规中解放,专注育人核心;适应转化塑造新角色,要求教师顺应技术发展,实现自身角色的创造性转变;重组共生开创新路径,通过重构教育要素,探索教育教学新范式;协同创新构建新体系,融合多方资源,打造多元互动、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

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教育领域在数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实现人工智能的适应性集成与生成性协作,推动教师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共同进化,有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文章基于数智时代的人智协同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在数智浪潮中破浪前行,也为培育适应数智时代的创新人才奠定理论基础,引领教育迈向新征程。

摘编自:《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