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立国教授在其《从三螺旋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高等教育与创新发展》一文中深入剖析创新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文章指出,创新是全球发展的关键,围绕创新也产生了多种理论。国际上流行的三螺旋理论由埃茨科维兹和雷德斯多夫于1995年提出,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中的互动协同,互相承担部分角色与职能,且突出大学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而我国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其内涵在于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文章对比分析了两种理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理论从创新内部因素构建机制,扩展了创新主体,更注重知识与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该理论拓展了三螺旋理论,重塑了创新主体、内部关系以及与政府、产业的关系,明确了教育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科技实现自立自强、人才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
高等教育在创新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它承担着教育、科技、人才的部分职能,是三者一体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三者“循环互促”“衔接互补”,是集中交汇点;将相关工作有效连接,是重要连接点;研究型大学更是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汇集处。我国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高等教育需进行多方面改革。在人才培养改革上,要聚焦核心任务推动高校分类改革,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类型与层次分类,明确不同高校定位,承担差异化人才培养任务。优化学科结构,建立适应科技创新和战略人才需求的学科调整机制,注重文理科协同发展。有序扩大“双一流”高校数量及人才培养规模,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资源配置,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优势区域发展相匹配,促进科技创新集群建设。
当前,我国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研发实验室、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转变,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关键。李立国教授的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助力我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