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由个体思维向共同体思维转变 ——高等教育后普及时代“文凭贬值”的教育回应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3-15浏览次数:10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浪潮下,“文凭贬值”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南京师范大学的郭培在其研究《由个体思维向共同体思维转变——高等教育后普及时代“文凭贬值”的教育回应》中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文章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12年的30%提升至2021年的57.8%,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从表面上看,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文凭的“含金量”似乎有所下降。然而,文凭贬值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其教育价值并非必然随数量增加而降低。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发现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众多高校不顾自身特色,纷纷追求学科齐全和学位层次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大学知识观的工具主义倾向也不容忽视,过于注重技术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教育,使得学生成为“工具人”,缺乏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社会竞争氛围浓厚,催生了精致利己主义,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意识淡薄,这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背道而驰。

为破解这一困境,文章指出高等教育需实现从个体思维向共同体思维的转变。大学应朝着多元多样的方向发展,政策制定者应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鼓励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在育人目标上,要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全人”,注重学生多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发展。同时,要弘扬互助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彰显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而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大学既要紧密连接社会,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同时,要避免学术研究功利化,关注社会长远发展。大学应通过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变革,实现从促进社会发展到超越社会现状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为高等教育后普及时代应对“文凭贬值”问题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在未来,高等教育需不断优化结构、丰富内涵,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实现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推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与和谐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