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态度与实践的差异 ——基于思想实验达成的反思平衡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2-16浏览次数:10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郑润廷、徐艳茹、刘继安的研究成果《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态度与实践的差异——基于思想实验达成的反思平衡》借助思想实验方法,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态度和实践差异的成因,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关键参考。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其态度和实践存在显著差异。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虽对市场化有所批评,但总体认同其必要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则更为审慎。

文章利用思想实验方法,通过创设理想情景,对高等教育基本属性和原则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提出高等教育的三条基本假设,一高等教育是一种益品;二优质高等教育稀缺;三人们遵循最大最小值原则进行群体决策。并基于此得出三条基本原则,包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应有阶级偏好;当代人应拥有均等接受同等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代际累积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需通过程序限制和弥合。此外,文章还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转型为案例,指出人们的期望和韧性是影响态度的关键因素。当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于现实供给时,市场工具在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更受重视,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化实践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化的进程和方向 。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影响着高等教育基本原则,由此,研究进一步得出三条推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虽不应有阶级偏好,但政府与市场互动使高等教育成为各阶级永恒追求;接受同等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绝对值受价值判断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市场化;弥合高等教育代际差距的机制应倾向于补偿最弱者。

然而,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化也存在着问题,如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阶层不均衡以及教育机会不平等。尽管市场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普及化,但公平问题不容忽视。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持续深化的当下,该研究提出的原则和推论为政策制定者、教育从业者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在复杂变化中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平衡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高等教育更加公平、高质量地发展。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5年第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