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拓展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5-02-03浏览次数:10

在由葛道凯、张刚要、刘自团等学者研究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拓展》中,深入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状,并提出以“技术治理路径”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升级,为解决现存问题、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历经不同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府直接管理,到后来的局部赋权管理,再到如今的探索协同治理,一直在不断演进。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治理路径面临诸多挑战: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边界感不强,行政管制介入较多,服务意识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程度较低,参与机制不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习惯内部主导,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各治理主体角色定位不清晰,权责利关系未有效规范;治理规则和方式也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针对这些困境,研究提出将“技术治理路径”嵌入既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技术治理”思想起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强调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和精准度。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应用这一理念,能够推动治理格局优化,从传统的“科层制条块分割”转向“基于数字空间的整体运作”,打破各治理主体间的物理和信息壁垒,实现高效协同。同时,促使治理模式从“反应式治理”转变为“预测性治理”,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提前规划和预防问题。在决策方面,实现从“基于经验的模糊决策”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的跨越,通过整合多渠道数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然而,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治理也存在风险,如可能导致人文性缺失、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为此,文章中指出要建议树立“技术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治理理念,在技术应用中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构建“物质性与规范性兼顾”的治理基座,完善基础设施并制定规范制度,保障数据的有效管理;推行“开放性与安全性结合”的治理模式,加强数据隐私保护,确保信息安全。

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深度融合有望打破现有困境,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