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促进或抑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10

在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由王思遥与黄亚婷撰写的《促进或抑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一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复杂关系。该研究通过严谨的混合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对多所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调研,样本涵盖不同类型高校及学科,具有广泛代表性。

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在促进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它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习资源、辅助学习过程,通过拟人化交互提供情感支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其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在技术便捷性与优绩主义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学生形成功利化学习方式,加之学术伦理意识淡薄和技术监管缺失,使得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有效遏制。

研究还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不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学生的使用方式。当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时,人工智能就能成为创造力提升的有力工具;反之,若学生陷入不当使用,如过度依赖、抄袭等,就会阻碍自身创造力的发展。此外,自我调节学习不仅能减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还能降低其负面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专注度,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学习过程,减少学术不端行为,进而保护和提升自身创造力。

面对这一情况,研究团队呼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机会;推动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助力学生提升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同时,明确数字伦理标准,加强技术监管,减少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

该研究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大学生在智能时代合理利用技术提升自身创造力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1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