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备案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名单中,对原风景园林学、医学技术、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及其下设二级学科和依托上述一级学科设置的交叉学科进行了相应调整。
此次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呈现许多新特点,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的许多新动向,主要体现在:
1.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此次发布的名单中,自设二级学科的学位授予单位45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5242个;自设交叉学科的学位授予单位232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860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研究员乔伟峰注意到,有组织地开展试点是这次自主设置学科的一个特点。例如,2022年3月,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会商工程教育工作,将推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作为院部合作事项之一,随后委托专家起草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征询培养单位试点意愿和建议。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发文,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试点。
2.有利于发挥高校各自学科优势
早在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便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此后,教育部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学位授予单位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情况。在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资深研究员吴伟看来,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既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新方向,也展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方向。名单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高校学科管理制度上的“放管服”改革,有利于这些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原有学科体系框架中获得合法身份。建立先探索试点、待成熟后再进目录的交叉学科放管结合机制,引导学位授予单位自下而上地综合谋定交叉学科建设范围与投入力度,体现了学科目录服务学科发展的宗旨。
3.避免“一股脑”地设置学科,“一阵风”后不管不问
吴伟认为,高校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过程中,既要避免不顾实际“一股脑”,也要避免重设置轻管理,“一阵风”刮过后对学科发展不闻不问。主张要建构新的学科管理体系,学术管理部门要统筹培养过程管理、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调整。要实施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组建开放流动的交叉学科教师队伍,探索跨学科联合聘任,以提升不同院系的参与积极性。乔伟峰表示,要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梳理自主设置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避免“新瓶装旧酒”。
摘编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