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系列“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计划,“101计划”旨在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该计划通过加强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2021年末,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启动实施了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这项由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提议、教育部部长统筹部署、教育部高教司牵头的重要教改工作,被称为“101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推出一批计算机领域的名课、名师、名教材。针对12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分别组建一个由1所学校牵头、10所到15所学校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的内容、讲授方式、实践平台进行全面建设,引领带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101计划”最早在计算机领域实施改革,但并不局限于这一领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即在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以及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相关领域,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
为更好地实施“101计划”,各个高校都积极参与其中。南开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经济学、哲学6个学科领域,包括院士专家、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内的共37人深度参与“101计划”,投入到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中。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白承铭分别受聘“101计划”化学领域、数学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项目谋划和指导工作。
“101计划”的重要任务包括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课堂观察尤为重要。为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组织了4个专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任课教师,对照“101计划”12门规划建设课程的建设情况,系统全面地梳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4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核心知识体系,修订完成了2023级智能与计算学科类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该课程体系立足“101计划”,以“算法建模能力”和“系统能力”提升为两条主线,对4个专业的共性知识点进行了融合和重构,为智能与计算学科类学生夯实基础。
基础学科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1计划”从国家层面集结最优秀的学者和专家,研究课程设计和建设;邀请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领衔编写高质量教材;通过构建的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培训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的师资力量,推广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些举措对整体提升我国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质量、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