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沙龙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18-12-07浏览次数:75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沙龙

2018年第4期)

2018125日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沙龙在行政楼513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骥主持,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发展规划处的部分老师,以及团队博士生和硕士生们参加了活动,高教所宋齐明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陈美玲同学做主题报告。

宋齐明老师从基本理论以及个人经验出发,为大家介绍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定量研究的基本理解;定量研究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数据统计的分析。

宋齐明老师做主题报告

首先,宋老师分析了外部世界、人类思维与科学研究三者的联系。与投影成像的基本原理相似,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形式,形成对外界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与外部世界本身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有可能是扭曲的。而科学研究就是试图来获得人们关于外部世界所能接受的共识性意见,是具有普遍性和解释力的,并主要借助语言符号表达结果。人类用符号标记世界,表达的过程是在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中寻找某种恰当的符号(包括概念符号和关系符号),基于此进行是与非(逻辑非)的判断。那么在此基础上思考,定量研究到底是借助什么的方式进行探讨的?定量,其实是数字化的标记方式。数字作为一种刻度化符号标记,是对简单的是与非的符号标记方式的突破,实质上是后一种符号标记方式的集合,但依然是以属性(变量)来标记世界。接着,宋老师对比分析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二者的异同和优势。量化研究是封闭中有开放,基于特定的概念或变量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理解;质性研究是在开放中有封闭,在开放的意义体系中寻求具有解释力的理解。其次,宋老师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了对定量研究设计的理解,第一,要形成适合定量研究且清晰的研究问题;第二,确定研究变量(群)与研究架构图;第三,设计效度和可靠的数据收集方法。如果想要收集原始资料描述某个群体状况,在群体太大而又无法直接观察的情况下,调查研究是比较好的方法。最后,宋老师重点介绍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问卷提问的若干原则,答案设置的注意事项,调查问卷的语言表述问题以及统计方法的选择。关于问卷的提问,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问题形式;问题要清楚明了,越短越好;避免双重问题;少用否定性问题;避免涉及倾向性的问题和词语;测谎题的考虑等。答案设置时考虑答案的穷尽性、互斥性、排列方式等,调查问卷的语言表述忌过于书面化和概念化,注意被调查者的文化背景等。统计方法的选择则需要根据研究意图、数据类型以及统计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考虑。

陈美玲同学的主题报告题目为“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文献综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陈述。


美玲同学做主题报告

陈美玲同学基于2016年北大农村学生招生率仅为16.3%的现状,社会“蚁族”群体的出现,《社会蓝皮书》中父亲的职位对子女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影响等背景,提出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首先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社会流动,阶层固化,影响阶层固化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柯林斯“文化市场论”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以及社会划分的五大经济等级和十大阶层理论。接着从“弱化”、“阻碍”和“促进”三个角度综述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相关文献。最后,她提出自己的三点反思。反思一:我国国民价值观和韩国、日本的国民价值观相比缺失了什么,怎么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反思二:高等教育仅仅是为了社会流动吗,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反思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首个改革的大学,以及应用型大学成为趋势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是否有所启发?

沙龙期间,与会教师和学生们围绕主题报告,积极交流想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关于问卷的编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选择,马星老师结合自己过往学习经历,补充分享了几点经验。第一,问卷的编制要与自己最初计划的研究程度相结合,对于描述性研究不需要设计量表,只需要设计描述性的选项,最后统计。第二,如果要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或者更加深入的结构方程研究,则需设计李克特量表,一般为5级或者7级李克特量表。第三,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好坏之分,二者的程序也不一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王骥老师在点评指出:第一,前期广博的涉猎是很有必要的,是一种铺垫,学生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逐步聚焦,确定研究方向以及选题。第二,做学术研究,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必须是可操作的、可观察的、可描述的,切入点切忌过大。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受益匪浅。关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问卷编制等方面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学习方面有很大帮助。

王骥主任点评

与会人员交流讨论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硕士研究生  华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