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沙龙(2018年第3期)

发布者:徐月红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1123


20181121日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沙龙在行政楼513会议室召开。本次沙龙由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吴立保研究员主持,高教所和发规处的老师,高等教育管理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本次沙龙由高教所王坤老师和管理科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童沁妍同学做主旨发言。

王坤老师的主旨发言是:学为何事学以成人”——基于学习生活的漫谈。王坤老师从近期作家许知远与唐诺的对话、世界哲学大会主题谈起,从中援引“学为何事学以成人两个关键词,以漫谈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求学与做学问的感悟。

王坤老师做主旨发言

首先,王坤老师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可靠的知识?”。他通过钱颖一教授的文章《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解释并尝试解答该问题,从文章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文章提到知识与批评性思维的关系,创造性思维与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者的乘积关系,在三种价值取向下人的创新动机不同,所产生的创造力也不同。通过学习并感受薛暮桥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的对话、脑科学研究的知识以及一些日常见闻,他进一步阐释到,在物质充盈的时代,欲望与焦虑时常扑面而来,挣扎与困顿、常识与自在中,我们要思考如何做一位敏感而不狭隘的学习者。建基一门好的学问或好的研究的好奇心,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的过程。知识存在于求索,在一定立场的怀疑、质疑中不断地生成产生。以二元论与结构论为基础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们需要多一些“他者性”基础上的投射、移情以及有差异的共同理解;从对问题的整全思考中感受与分析事实、经验以及价值的模糊性、复杂性;在不断的调适中淳朴、坦城、积极地创造属人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技术宰制深度变革的时代,种种信息、智能、路径与模具相互登场,清醒的哲学家们较早意识到人被消解的议题,普罗大众深卷其中,各有样态;功利、技术、绝对理性合力控制教育体系;而人的内心渴望回到常识中学习,却只能在夹缝与不断挣扎中锤炼信念、前行。在我们专精于某一研究领域时,要在宽广而有深度的对话中感受人与知识,在有知的拓展和无知的认识中,训练敏感与理解,积淀自我素养。在复杂的研究领域中锤炼成一位大写的人,在凡俗与复杂的世界中以学习作为存在的家园,动中求静、诗意栖居。

童沁妍同学的主旨发言的题目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童沁妍同学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问题。

童沁妍同学做主旨发言

童沁妍同学阐释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分析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原因,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阶段特征,归纳了高等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汇报的重点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图像”。她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研究与实验发展水平(R&D)两个指标,绘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二维图谱,称作“国家图像”。其中,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占比、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比例;研究与实验发展水平(R&D)指标:每百万人中的科研人员数、研发总支出占GDP比例、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科研支出、QS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得分。第一象限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第二象限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研究与实验发展水平较高;第三象限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研究与实验发展水平较低;第四象限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研究与实验发展水平较低。基于这些“一带一路”国家的特点、现状、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出三点思考。第一、如何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第二、我国如何从高等教育合作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第三、高等教育合作如何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参会人员围绕主旨发言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就专题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吴立保所长在点评中指出:做学术研究,第一,要有对知识问题的内在渴求,有探索意识,有学习的冲动,先感动自己,有哲学的思辨和现实的关照;第二,知识在时代价值要进行的反思,学习借鉴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要有批判性思维,在他人的基础上看的更高更远。第三,对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说,哲学的思维很重要,要通过事实去构建理论框架。关于“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是值得研究的话题,建议搜集整理最新数据,围绕“一带一路”的国家高等教育图像与江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前瞻性研究,将“一带一路”国家用多维的方法分类,找到每类高等教育的特征,对接高等教育合作的内涵维度。

吴立保所长做点评

与会人员参与讨论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硕士研究生 高凡)